章节目录 第一二五零章 攻城(1 / 1)

作品:《大周王侯

涿州城中,忙碌的士兵和百姓正在加固城墙,准备迎接接下来大周兵马的进攻。虽然昨晚一战大获全胜,但城中守将箫达思和皇子耶律石都明白,这只是开始。大周数十万大军正在逼近,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昨晚战事之后,耶律石和箫思达便将大周攻城的消息即刻传递了出去。除了告知正在中京府准备和女真人作战的耶律宗元之外,两人还联名写信给驻守南京析津府的南院王韩德遂请求增援。因为很明显,下一步大周兵马的进攻将是迅猛无比的,以涿州城中的数万守军恐怕难以守住。析津府有守军十余万,若能增援而来,则涿州或可守住。否则怕是难了。

傍晚的夕阳里,耶律石满面愁云的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墙上忙碌的加固城墙的士兵和搬运守城器械物资的百姓,他的心里没有一丝的高兴。因为就在不久之前,他接到了来自析津府南院王韩德遂的回信,信上,韩德遂告诉耶律石,析津府才是最需要保护的地方,他不能劳师动众让兵马渡过桑干河赶来涿州增援。既然大周已然向大辽宣战,他需要即刻部署兵马作战。韩德遂告诉耶律石,让他即刻离开涿州回析津府,涿州府不安全云云。

这封信是韩德遂写给他的私信,守将箫思达收到的是另一份信。那上面的内容却截然不同。那封信上,韩德遂命令箫思达死守涿州,因为涿州是大辽南方门户,是通向渡口的要冲之城,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城池。他还告诉箫思达,他已经派出五万兵马赶来支援,不过因为要长途跋涉并且需要渡河而来,可能需要耽搁时间,所以要箫思达死命守城,等待援军到来。

箫思达将这封信给耶律石看的时候,耶律石很是无语。他很想告诉箫思达真相,但他不能。耶律石并不怪韩德遂欺骗手下将领的手段,因为他知道韩德遂也是没有办法。眼下大辽兵马数量捉襟见肘,几大部族蠢蠢欲动,朝廷不但要防女真,还得防止这些人忽然生乱。现在又要和大周作战。整个大辽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时,兵马捉襟见肘。韩德遂手下只有总共十八万兵马,肩负着守护大辽南方的重要职责,他确实不敢随便将兵马增援到涿州。论重要性,析津府是大辽南方最重要的中心城池,析津府倘若有失,不但通向中京上京的通道大开,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为大周所占据,则大辽基本上便灭了一大半了。涿州虽然也很重要,但和析津府比起来,那是可以舍弃的地方。韩德遂要箫思达死守涿州,并不是要他送死,而是要争取时间,做好充分的迎敌准备而已。

耶律石知道,涿州怕是守不住了,但他却并没有打算离开。因为他知道,此刻自己若是离开,会让涿州军民士气大衰。当此社稷存亡之时,他耶律石虽无扭转乾坤之力,但也应该为大辽做出贡献。他能做的便是此刻呆在涿州,不到最后的关头,他不能离开。哪怕只有一丁点的鼓舞士气的作用,那也是贡献了一份力量。

耶律石长吁了一口气走出城楼来到城墙上,众士兵和百姓们纷纷向他行礼,都认识这位大辽皇子。耶律石从一名老者身上接过扁担,挑着两筐石块踉跄往前,汇入人流之中。

……

大周二十余万大军急速行军,终于在杨俊要求的午前时分抵达了涿州城外的山野。漫天遍野的兵马显得乱糟糟的,但这乱中其实是很有序的。以步兵为主的兵马先行抵达,正在山野之中伐木围栏扎下营寨。数千名士兵正在整理出一片平坦的地面,以供后续抵达的攻城器械停放。两只骑兵在城下砂砾之地来回奔行,那既是向城头示威,也是为了防止对方突然出城,趁着大军立足不稳的混乱之时发动攻击。每一件事,杨俊都考虑到了,多年前率领大军作战时的所有经验和技能已经在他脑子里复活,他下达的每一个命令其实都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正如他誓师大会上说的那样,他的存在便是大周兵马胜利的保证。所有的将领士兵都不折不扣的执行着他的命令。

午后时分,已经初见规模的大营中心地带,一出的这句话中,便知他的思虑很是周密。他甚至考虑到了对方会出城以精锐骑兵冲击攻城阵型的可能,这绝对不是轻敌的表现。

“末将遵命!”众将军齐齐拱手高声应诺。

……

攻城大战在黎明时分打起,随着战鼓的轰鸣声响彻山野,担心了一夜的涿州守军终于从惺忪睡梦之中惊醒,爬起身来看向城下时,城下已经是一片黑压压的人头的海洋。

杨俊一旦指挥作战,看似勇猛粗放,其实考虑的细到了极致。原本昨日午后扎营,按理说昨夜便可攻城,但他偏偏要拖到今天凌晨时分才攻。这当然不是为了休整兵马,只是赶路而已,大周兵马还没有那么疲倦。杨俊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疲城头守军。因为他知道,大军在城下扎营之后,涿州城中的辽军便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这一夜会担惊受怕,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担心大周兵马会在夜间进攻。

杨俊要的便是他们担惊受怕,即便对方可以在城头宿营,但这个天气,春寒料峭之时,可也够他们受的。而且即便是睡在城头,他们也难以安眠。身在行伍之中多年的杨俊自然会充分的了解这一点。他知道一场好睡对于士兵们恢复体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一场半梦半醒担惊受怕的睡眠会对兵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他都没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即便他们中有人提出既然要速战速决,为何偏要耽搁半天一夜的时间。这些东西都是杨俊压箱底的密不外传的手段,很多次作战都是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取得胜利。这和杨俊表面上呈现出的喜欢正面硬刚,勇猛凶悍的作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就是杨俊,关注细节,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只是不足为外人道而已。

城头响起低沉的号角之声,所有的辽国守军立刻各自就位,刀出鞘,箭上弦,投石车也各自就位,一勺勺的鹅卵石弹也准备就绪,做好迎击的准备。

他们很快发现,大周兵马的阵型有些奇怪。大周兵马是以方阵的形势往城下挺进。伴随着鼓点,一个个方阵排成两排,以极为规整的方式朝城头走来。是的,那确实是走,不是冲锋,不是奔跑,只是一步步的迈着步子走向城下。每一个方阵的中间簇拥着的是一架高高耸立的庞大的攻城云霄车。这就像是一群蚂蚁扛着一只大甲虫在搬运一般。方阵行进的速度极为缓慢,因为云霄车的移动极为缓慢。

方阵共有十个,有心人数了一下方阵的人数,得出大概的数字。每一个方阵人数当在三千五百人到四千之数。也就是说,大周兵马投入进攻的人数在四万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辽军守将是个明白人,他立刻便意识到对方是行家。涿州的地形,只有南城开阔可以展开阵型攻击。东西两侧是丘陵山野,根本无法展开部队。而南城的地形,堪堪可以容三四万人展开阵型攻击,再多的兵马也只能自己堵塞自己的进攻通道。而对方进攻兵马的数量正好是南城进攻可容纳的数量的上限之下,则可见对方主帅是经过精心算计的,并非随意为之。

不过,辽军守将箫思达觉得奇怪的是,对方以这种密集方阵的进攻方式攻城?岂非是正好给了城头己方弓箭手提供了活靶子。集中射击的结果会让这些密集方阵死伤惨重。这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军将领所应该做的事。这行为甚至有些愚蠢。

谜底很快揭开,在前方五座方阵进入一百八十步范围之内,也就是辽人的强弓可以射出的最远射程之时,一声响亮的号令之后,所有的方阵迅速变幻了模样。方阵上方突然间覆盖了一层盾牌,那盾牌是少见的方形盾牌,一块一块拼接成一块巨大的铁板。若是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盾牌边缘都有细小的钩索,相互间以钩索相连,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队伍前方和侧翼也都竖起了长盾。整个方阵瞬间形成一个毫无死角的被盾牌护住的整体。

这便是杨俊设计的盾牌阵,这种方形盾牌设计的本意是防备辽人骑兵突袭之用。杨俊知道,和辽人作战总免不了要和对方的精锐骑兵作战。而大周兵马以步兵为主,如何防骑兵突袭便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弓弩等传统手段自然可以使用,但必须还有防止骑兵速度过快,冲散阵型时对步兵的巨大伤害。故而杨俊改进了盾牌的形状,让盾枪阵这种防骑兵突袭的阵型能更大的发挥作用。原来的盾牌需得靠人力强全无功效,城门前的方阵出现了缺口,似乎有些混乱。但那却不是因为被砸塌了,而是压塌了之故。大量石块堆积在盾牌上,重量不轻。下方的士兵支撑不住这重量,摔倒了十几人,造成了整个阵型的短暂混乱。辽军弓箭手乘机将箭雨从破损处灌入,射杀了数十名士兵,但很快整个盾阵快速连接,又恢复了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