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2 部分阅读(1 / 1)

作品:《辛亥女杰刘青霞

数年之后,广西桑事大起,机坊遍地,商贩见利,百姓富足。据光绪十七年五月统计,广西全省共栽种桑树两亿七千六百多万株,年出丝二十万六千余斤,丝绸二千六百余匹。马丕瑶为此受到广西百姓的称赞和清廷的褒奖。

广西边界一千余里,马丕瑶认为身为广西巡抚,有职责保卫边疆。他多次与广西提督苏元春一道视察边防,查勘地形,布置防务,先后新建新式炮台数十座,训练边防军数万人,使广西的边防一度有“铜墙铁壁”之称。

此时,马丕瑶已年逾花甲,青霞已十四五岁。因为马丕瑶对青霞十分疼爱,有时常带青霞一块视察桑蚕、机坊、边防,使青霞得以了解父亲。有时,看到父亲翻山越岭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情景,搀扶父亲的青霞就止不住流下泪来。

第一部分 第11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1)

父亲马丕瑶有一次说:“青霞,为何流泪?是不是觉得出来苦?此有何苦?比起百姓,何苦之有?”

马丕瑶勤政为民,忧国忧民,前后在广西四年,可谓政绩卓著,但清王朝又有几个如马丕瑶一样爱民如子的官?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到了落日余晖的末日,岂是马丕瑶一人能够挽救?

光绪十八年春,马丕瑶的母亲杨老夫人病重,马丕瑶得朝廷允准,带领夫人杨氏、女儿青霞从广西回到河南安阳蒋村。提供此时,杨老夫人已奄奄一息了,若不是盼着马丕瑶和儿媳、孙女归来,也许早就闭上眼睛走了。当她突然听到儿子、儿媳、孙女归来的消息时,昏迷多时的人突然就醒了,睁开了她那一双历尽人生风霜、已消尽了神气的眼睛,慢慢地有气无力地寻觅着她渴盼见到的亲人的影子。此时,马丕瑶和杨氏夫人、女儿青霞快步走进了杨老太太的卧室。来到杨老太太的病榻前,马丕瑶扑通就跪下了,口中说道:“娘,不孝儿来迟了……”

杨氏夫人和青霞也跪倒在地。

“娘,不孝媳回来了……”

“奶奶,七丫回来看您老人家来了……”

杨老夫人看到三人,慢慢伸了伸手,示意马丕瑶三人起身。

三人起身,站立在杨老太太的床前。杨老太太嘴动了动,未能说出话来,只发出几声含混不清的呜啦声。然后,她用干枯的手抓住儿子马丕瑶和孙女青霞的手,眼里滚出两滴混浊的泪,闭上了她那疲惫的双眼……

马丕瑶跪倒在母亲的床前,放声痛哭;马府的大大小小,也都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青霞不相信慈祥一生的祖母真的离去了,她拉起祖母的手摇着、喊着、哭着。

青霞与祖母情深,儿时是在祖母的千般呵护下长大的。祖母出身书香门第,一生知书达理,慈祥仁爱。老年以后,又吃斋念佛,每日祈祷马家人丁兴旺、儿孙平安。青霞深得祖母疼爱,在家的时候无有一日不与祖母在一起的,祖母烧香拜佛时也曾多次牵着她的手,无数次在佛祖面前为青霞祈求幸福、平安。每逢灾荒之年,青黄不接时节,祖母总是命家人在村中支锅造饭,以救饥寒交迫的乡邻,人们都称她是“活菩萨”。祖母仁爱宽厚的品德从小就影响了青霞,以至于她成家做主之后一次又一次在尉氏县的灾荒年里向百姓施舍钱粮,不惜重金为百姓修桥铺路建学堂,被光绪皇帝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被宣统皇帝恩准制“乐善好施”匾悬挂家门。

第一部分 第12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2)

祖母下葬的那天,青霞悲痛欲绝。提供看着祖母被一锹一锹的黄土覆盖,十六岁的青霞哭倒在坟旁。

祖母走了,但祖母的慈祥却永远留在了青霞的心里,使她终生不忘。第二章豪门巨富名震神州第二章豪门巨富名震神州

写刘青霞,不能不写河南尉氏刘家。

青霞自嫁入刘家,一生便与刘氏家族有了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经历坎坷曲折,荣辱无数,如山崖之上大雪之中的青竹,始终傲寒挺立,独具一格,令人生敬。

青霞与刘家,乃命运的安排。不管是爱、是缘、是恨、是情、是仇、是怨,都让青霞刻骨铭心。

刘家鼎盛时期,拥资千万,半个中国从北京到南京以至广州都有他家的钱庄、商铺,可谓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号称河南第一豪门。然而,刘家并非祖辈就富,而是由贫穷人家历经数世艰苦经营,才有后来的辉煌家业。

明朝洪武初年,刘家祖上从山西洪洞县迁到了河南尉氏县,在城西十里的大桥庄以农耕为生,日子非常苦。后来,刘家祖上又学会了磨豆腐,便经营起豆腐生意,日子才稍有好转。

值得一写的是刘家八世祖刘致中,是他彻底改变了刘氏家族的命运,使一个磨豆腐、放牛羊的农家后来一步一步由贫到富成为豪门。

刘致中天生聪慧,刻苦勤奋,自小就是块读书的料,但因家中穷困,上了一年私塾便失学了。从九岁开始,便给村中的大户张财主家放牛羊。刘致中人虽小,但懂事,知道家中穷,便不再提读书的事。

张财主家有三个儿子,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在家教他们,可三个儿子没一个听话的,常常气得私塾先生摇头叹气。刘致中每天放牛羊回到张家,安置好牛羊后,总是找这位私塾先生学习。这位先生见刘致中聪明好学,十分喜欢,有时便教他些学问,不想教啥会啥,远比张家的三个儿子有出息,这位先生便用心教起刘致中来。

有一天,天下大雨,刘致中不能去放牛羊了,便去私塾先生那里,见先生正在教三个少爷读书。私塾先生见了他,便叫他进屋学书,他刚一脚踏进屋门,便被张家的大少爷和二少爷堵在了门口。

第一部分 第13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3)

“出去,出去。”张家大少爷盛气凌人地喝道,“这里不许你进。”

“你这个放羊娃,还想读书!”张家二少爷瞪着两只眼睛盯着张致中呵斥,“快滚出去,滚出去!”

刘致中这年只有十一二岁,他本想趁着雨天来跟私塾先生学书,不想竟遭遇了这样两位凶恶无理咄咄逼人的少爷,内心一下子如翻江倒海般难受,鼻子猛然一酸,眼里就涌出了泪水。

私塾先生也未曾料到事情突然会这样发生,两位少爷竟如此当着他的面耍横,骄横至极,他不禁怒道:“你们俩退下,让他进来。”

此时,与致中一般大小的三少爷起身走到门口,用手拉了拉两个哥哥的衣服,怯怯地说道:“哥,让致中进来跟咱一块学吧,他衣服都淋湿了。”

刘致中听了三少爷的话,眼泪哗地就流了下来。后来,刘致中中了乾隆戊午科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对三少爷念念不忘,曾多次到三少爷家看望并邀请三少爷到直隶做客,二人交情甚厚。张家败落后,刘致中义无反顾多方支持三少爷重整家业。当三少爷的两位哥哥沦为赌棍、大烟鬼时,三少爷却重振了家业,成为村里的富户。

三少爷的话音刚落,他的两个哥哥就朝他吼道:“你懂啥?你别管!”

“你咋向着外人?”

吼罢,又回头向着私塾先生说道:“先生,这是我们张家,你是我们家拿钱雇的先生,你不愿教你就走。”

私塾先生闻言,气得胡须直颤,双手发抖,怒道:“走就走!”

说罢,扔下手中的书,拨开张家二少,从刘致中身边愤愤地走出屋子。

听说张家二位少爷赶走私塾先生的事,张财主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对儿子们怒道:

“你们气走赵先生,以后谁教你们读书?你们还想不想读书?还想不想考取功名?”

大儿子说道:“走了他赵先生,咱再请个李先生。爹,咱家不是有钱嘛。”

二儿子说道:“赵老头教我们读书,他还教刘致中那穷小子读书,拿着咱家的钱教他,真不是东西。他走了,我高兴,免得他再打我的手。”

第一部分 第14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4)

张财主听了俩儿子的话,火气更大,怒声吼道:“你们知道不知道人家赵老先生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你们知道不知道人家曾教出过进士好几人?你们知道不知道你们求取功名能光宗耀祖?你们……你们……畜生,浑蛋……”

张财主连训带骂,终于将儿子镇服了。大儿子说道:“爹,我错了。”

二儿子说道:“那就把他再请回来吧。”

张财主摇摇头,叹口气,压住火气在屋里走了几步,说道:“今晚你们跟我一道去请赵先生。”

当天晚上,张财主领着几个儿子来到赵先生家,向赵先生赔礼道歉,请赵先生回去教书。可赵先生任张财主百般说情,就是不同意回去,并愤愤地说:“汝子不可教也。”

张财主无奈,只得领着儿子们从赵先生家出来。回家的路上,对儿子们又是一顿狠训。

过了些日子,张财主又叫了村中的几位绅士,一起来到赵先生家,你一言我一语劝说赵先生回张家教书。

赵先生对张财主说:“回去是不可能了。我准备在家中办个私塾,不日即会开门授课。如果愿意,就让几位公子来我这里读书吧。”

几位绅士听了,都说赵先生此举有利乡邻子弟,是件好事,一位绅士当即就劝张财主让几位公子来这里读书,免得在家里不好好学。张财主只得点头称是。

数日后,赵先生的私塾果然开办了。张财主家的几位少爷并未来赵先生的私塾上学,而是又从外村找了一位老秀才在他家做先生,据说没有教足半个月,就被张家的大少爷和二少爷又气跑了。

张财主没办法,只得命三个儿子每天去赵先生的私塾听课。赵先生对张财主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约法三章:一不准打骂同学;二不准听课捣乱;三不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违者,“竹板”伺候。就这样,赵先生收下了张财主的几个儿子。

这件事过后,张家窝了一肚子火。有一天,刘致中放牛羊时,天突然刮大风,下大雨,一只小羊羔慌乱之中从一高坡滚进一个深水塘淹死了。刘致中浑身被大雨浇透。当他将牛羊赶回张家说明情况时,张家的大少爷和二少爷像两只恶狗蹿到他面前,对他拳打脚踢。刘致中被打急了,怒从胆边生,抓起地上的一块砖就朝张家大少爷砸去,正砸在张家大少爷的腿上,疼得张家大少爷抱着腿就在地上打滚,边打滚边“妈呀妈呀”地叫。刘致中的举动可惹怒了张家的人,他被张家人围住狠狠打了一顿,然后满脸是血满身是伤被赶出了张家。

第一部分 第15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5)

从此,刘致中这个放羊娃连放牛放羊的生计也失去了。提供

父亲看着遍体鳞伤的儿子,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而是边给儿子擦伤口边说:“我们人穷志不穷,可杀不可辱。中儿你没错,不能放牛放羊了,回来跟爹卖豆腐,爹正缺帮手呢。”

赵先生听说刘致中的事,当天晚上就来到他家,安慰刘致中说:“致中,伤着哪里了?”

刘致中说道:“没事,先生。”

赵先生接着说道:“想不想念书?”

刘致中闻听此言,兴奋地说道:“想。”

赵先生转身对刘致中的父亲说:“老弟,让致中到我那儿念书吧。这孩子是天生读书的料,将来必能求取功名。”

“先生……”刘致中的父亲吞吐着说道,“先生,你看我家……”

赵先生笑道:“没事,我对致中免收学费。另外,让他一边帮你磨豆腐,一边抽时间去私塾学习,你看好不好?”

刘致中的父亲听赵先生这样说,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非要行大礼叩谢,被赵先生拦住。

“致中,快给赵先生行大礼。”刘致中的父亲见赵先生不让自己行礼,便命儿子行叩谢大礼。

刘致中闻言,跪倒在赵先生面前,叩首说道:“多谢先生收我为学生!致中一定刻苦用功,早日学成,求取功名,报答先生大恩大德。”

赵先生扶起刘致中,说道:“致中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为贫家孩子,然聪慧过人,将来必有大成。”

刘致中的父亲说道:“谢谢先生的夸奖,中儿日后成才,必不忘您。今夜我就摆酒谢先生。”说罢,就要出门打酒,被赵先生拦住。

“我家还有事,不能久留,告辞了。”

说罢,赵先生硬是挣脱致中父亲的手,走了。

此后,刘致中便入了赵先生的私塾,只是他这个学生有些特殊,忙时帮父亲干活,闲时就来上学,而且多在晚上找赵先生补课。就这样,在私塾读书的十几个孩子中,就数刘致中的书念得好。赵先生每每提及刘致中,便用十分肯定的口吻说:“致中将来必能高中功名,尔等一定要像他一样用功学书呀,不然将来就只能看致中做官了。”

第一部分 第16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6)

就这样,刘致中边读书边做事,两头不误,学习大见长进,在同学、同乡中出类拔萃。提供父亲见儿子有志气有出息,加之家中日子好转,便不让儿子做事,全身心跟赵先生读书。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过去,刘致中已长成大人,成了秀才、举人,闻名乡里。

乾隆三年,即1738年。

刘致中赴北京考试,一举得中进士。后来,刘致中做了直隶大名道。

刘致中在外做了大官后,一刻没有忘本,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据说他为官多年,从不曾乱花银子,生活十分俭朴,将所有节俭下来的俸禄银子全部寄回了尉氏老家,附信让家里人购置土地,经营生意,并引导刘氏家族的人到尉氏县城、开封城做豆腐生意、布匹生意。

刘家的人有了刘致中这个大官撑腰,底气足了,胆子大了,慢慢开始购置土地,经营各种小生意,家业开始兴旺。

家里有了经济基础,刘家对读书更重视了,几乎刘家的所有小孩都走了刘致中的路,边做事边读书。“以读书为主,以做事为辅”,这是刘致中从外写信告诫家人的。他还多次写信告诉家里人如何走出去做生意,一再说“无商不富”的道理,使刘家大人小孩都有了读书求功名,经商富家庭的思想意识。

此后的几十年里,刘家以豆腐生意为主,发展了豆腐干、豆腐条、豆腐丸子、臭豆腐等经营品种,将生意做到了尉氏县城、开封城、许州、禹州、长葛、安阳等地,类似于今天商业经营中的专卖、分营、连锁店,生意越做越多,越做越大。

有了大量的钱,刘家开始大量购买土地,逐步由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发展到几万亩,成了一方大户。

有了富足的经济做后盾,刘家的子弟开始“学业专攻”,请私塾先生来刘家教育子弟,刘家走上了“以经济促仕途”的道路。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刘致中的长子刘壮考中进士,任南城兵马司粮马通判。

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刘致中的次子刘恒考中进士,任湖北督粮道。

第一部分 第17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7)

从八世祖刘致中到光绪年的十一世祖刘鸿恩,刘氏家族先后出了知县以上的官员二十六人,如果算上那些以钱捐来的官,则有三十多人。

刘氏家族从乾隆年到光绪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这段辉煌的时期,刘家在尉氏占有土地二十八万余亩,刘家高大的门楼上威风凛凛地悬挂着长三米、宽两米的“双千顷”大黑匾;刘家的生意遍布半个中国,从北京到南京到广州,刘家开设的当铺、钱庄、商铺近千家,仅钱庄、当铺就达一百多个;乾隆二十八年,刘氏家族由乡村迁居尉氏县城,在县城开始买地建房,扩展生意,先后拥有楼房、铺面千余间,人称“刘半县”。此时的刘氏家族,说日进斗金一点不过,说财源滚滚达三江也一点不过,刘氏家族成为显赫一时的中州第一富户,名震全国。

中国古语说:泰极否来,盛极必衰。此话再次以闪耀着哲学光彩的穿透之力,验证了刘氏家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又由兴到衰、由盛到败的历史。

刘氏家族的祖辈在刘家的发展史中,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经历了无数的贫穷、苦难和屈辱。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巨大的家业到了鼎盛时期却开始孕育危机和衰败,刘家的后代子孙躺在黄金白银、荣华富贵堆积的温柔乡中,将祖辈创业的艰辛完全抛之脑后,抛之九霄云外,每日里只知道花天酒地、挥霍奢侈。更有甚者,倚仗权势家势,掠夺财富,欺压贫苦,不学无术,醉生梦死,贪图权势,捐钱买官。刘氏家族发展到第十二世“德”字辈时,这种危机和衰败已势不可挡。

刘青霞的丈夫刘耀德正是刘氏家族的第十二世孙。

光绪元年,即1875年。这年腊月十八,天下起了大雪,纷纷扬扬,如鹅毛一般,铺天盖地。雪从上午一直下到傍晚才止,地上积雪尺余,天地之间一片洁白,万树千枝尽挂冰凌。

天出奇的冷。

然而此时,在河南尉氏县城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却丝毫没有寒冷的气息。只见人们忙来忙去,喜气洋洋,从前院到后院,从大门到围墙,无数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大小小的灯笼上一律写着一个醒目的“刘”字,表明这座大院的主人姓刘,同时也向人们无声地炫耀着主人的气派并笼罩出一种红红的无尽的喜气。

第一部分 第18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8)

这家的主人正是名震全国、河南第一豪门大户刘氏家族。

刘氏家族的第十二代人、“德”字辈的刘耀德就出生于腊月时的这个良辰吉日。他的出生给刘家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喜气,刘耀德的父亲高兴得又是哭又是笑。他抱起刚出生的儿子,一句又一句说着:“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我终于有儿子了……”

他跑到院子里抑制不住天大喜悦给他带来的激动,向天喊道:“天啊,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刘耀德的父亲名叫刘迎恩,年轻时未能好好读书,一生连秀才也没考上,只在尉氏县得了个贡生。后来,为圆自己的功名梦,就捐金数万买了一个户部郎中的官名,至死也未能任职。

刘氏家族到刘迎恩这辈人时,已是第十一代,属“恩”字辈。刘氏家族共分五支,刘迎恩是其中一支。

刘迎恩这支“刘”,到他这一辈人,已经是多代单传了。刘迎恩先后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姓杨,娘家是长葛县人,二太太姓张,是许州人。两房太太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急得刘迎恩天天烧香拜佛,向天祈愿太太们早日生子,以续他的香火。他盼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在四十二岁这年腊月十八,盼来了他无数次在梦中梦到的儿子。他为此喜出望外,高兴得直想发疯。

刘迎恩为儿子取名耀德,取号郎斋。

刘氏家族乃河南第一豪门富户,亲戚朋友遍布省内外。刘迎恩中年喜得贵子,各地前来贺喜的宾朋每日络绎不绝。上自州官、县官、士绅、名流,下至亲戚朋友、“刘”姓街坊,凡来刘府贺喜者,一律整桌宴席款待,从腊月十九开始待客,刘迎恩每日设宴十桌八桌或十余桌,一直将客待到腊月二十九,整整待了十天客。据老辈人传说,刘家仅这次待客,前后花去银子多达两万多两。

腊月三十,刘迎恩仍沉浸在中年得子香火接续的大喜之中。他心血来潮,决定开仓放粮,向城中的贫苦人家和城西刘氏老家大桥庄的所有百姓发粮,让他们与刘家同喜,让他们度过年关。

第一部分 第19节:辛亥女杰刘青霞(19)

尉氏县境内的许多乞丐闻听刘家开仓放粮,“大发慈悲”,便纷纷从各地拥入尉氏县城刘氏大门口,向刘家贺“喜”,讨取粮食和碎银。提供

这些乞丐中有能说会道的一个老者,他在刘家大门口打起竹板说起顺口溜:

刘郎中,家业兴

金银财宝数不清

粮食堆成山

房子占半县

要问尉氏谁最富

人人都说刘郎中

刘郎中,是贵人

四十二岁添人丁

你的儿子菩萨送

长大定能金榜中

金榜中,中金榜

刘家贵子做大官

……

这个老乞丐的一番竹板一番说,喜得刘迎恩开怀大笑,命家人将老乞丐让进府里,先是大鱼大肉大碗酒招待了一顿,又送给他二十两银子两斗麦。

刘氏家族有人劝刘迎恩不要拿着钱粮见谁给谁,刘迎恩挥挥手,满不在乎地说道:“我中年得子,后继有人,这是人生大喜大幸,家族之大喜大幸,还在乎这区区钱粮?就是再破费些,又能动我刘家九牛几根毛?花些钱粮,落个名声,图个大吉大利大欢大喜,何乐而不为矣?”刘耀德的生母刘杨氏见丈夫这样说,也附和道:“老爷说得对,老爷说得对。我们有了儿子,这是天大的喜事,花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