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12部分阅读(1 / 1)

作品:《上帝的指纹

a)〃6。这两位神祇的故事和那座人鱼雕像,很诡异地,使我们联想起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神话。后者提到一种水陆两栖的生物。据说,这种生物〃才智过人〃,曾在史前的远古时代造访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古国。他们的领袖名叫翁尼斯(oannes或乌安(uan))7。根据巴比伦南部卡尔迪亚(chaldea)古国的一位学者贝罗苏士(berosus)的记载:

(翁尼斯)的整个躯体看起来像一只鱼;他那颗鱼头之下长着一颗人头,鱼尾之上长出一双人脚。他的声音和语言十分清晰,跟人类差不多;他的一幅肖像至今仍保存着……每天回落时,他总要潜入海底,度过一整个夜晚,因为他是水陆两栖的生物8。

根据贝罗苏土记述的传说,翁尼斯一生最重大的功绩是将文明和教化带给人类:

白天他不吃不喝,总是跟民众交谈,将文艺和科学知识传授给他们。他教导民众建造房屋和庙宇,帮助他们制定法律,向他们解释几何学的基本原则。他向民众示范,如何辨别地上的种子,如何采摘树上的果实。总而言之,他将一切有助于提升礼教、促进文明的知识,全都传授百姓。他的教化普施于海内,为万民所崇奉遵从……9

我在古代巴比伦和亚述浮雕上看到的翁尼斯图像,所呈现的正是身穿鱼鳞衣的人物。如同帝华纳科〃修道增〃所穿的,翁尼斯的衣裳主要的装饰是鱼鳞。另一个共同点是,巴比伦雕像双手也握着神秘的器物。如果我没记错(后来经过查证,我的确没记错),这些器物和〃修道增〃手里的东西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相似点,令人无法忽视10。

卡拉萨萨雅广场的另一尊巨大〃偶像〃,矗立在高台东端,面对城堡正门。它是用一整块大灰石雕凿而成,气势雄浑无比,身高约莫9英尺。这座雕像的头颅十分硕大,昂然耸立在宽厚的肩膀上;它那张平板的脸孔毫无表情,只管睁着两只眼眸,凝视远方。它头上戴着皇冠或某种束发带,头发编织成一串串发卷,从肩上垂落下来,飘悬在腰后。

这座雕像身上装饰的图纹也十分繁复,使它整个看起来仿佛浑身刺青似的。如同〃修道僧〃,它腰下穿着一件用鱼鳞编织成、充满鱼类象征的衣裳,而且手里也握着两件难以辨识的神秘器物。不过,它左手拿的却不是一本精装书,而是一个刀鞘,鞘口伸出一支叉形刀柄。右手握住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圆筒,中间狭窄,肩部和底部比较宽阔,顶端又再缩小。这个器物显然由好几节或部分组合而成,但没有人猜得透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

古生物图像

离开鱼衣雕像后,我终于来到〃太阳门〃前。它坐落在卡拉萨萨雅广场西北角。

这座门巍然矗立,是用一整块青灰色巨石雕凿而成,宽约12。5英尺,高10英尺,厚18英寸,估计总重量达10吨。乍看之下,它使我们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虽然规模小得多。屹立在帝华纳科古城广场上,它有如一扇幽冥之门,连接两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这件石雕工程品质极高,被学者专家公认为〃美洲的考古奇迹〃之一11。整座门最神秘、最耐人寻味的特征,是雕刻在东正面门楣上的那条所谓的〃日历横饰带〃(calendarfrieze)。

在这条横饰带中间凸起的部分雕刻着一幅肖像。一般学者认为,像中人物就是维拉科查,但在这儿维拉科查却被描绘成一位脾气暴躁、随时召唤天火惩罚人类的〃神王〃。不过,他个性中柔和、慈爱的一面依然表露无遗——我们看见两行眼泪沿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但是,他的脸孔却紧紧绷着,神情十分严峻,头上戴着的冠冕有如帝王一般威严,令人不敢逼视,而且,他手中还握着两支雷电。20世纪最有名的一位神话学者约瑟·康贝尔门(joseph campbell)解释个中的含义:〃从太阳门流注入宇宙的神恩,和雷电代表的能量相同,而后者的威力足以摧灭一切,本身却永远不会毁灭……〃12

我站在太阳门下,浏览门楣上的横饰带。这件造形优美匀称的艺术品,雕刻着三排图形,每排8个,总共24个,罗列在饰带中间凸起的维拉科查雕像两旁。这些图形虽被认为具有日历功能,迄今却没有一位专家提出合理的解释。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图形都有一种奇异的、冷酷的、卡通式的特质,宛如一群机器人,迈着精确、僵硬的步伐,操兵似的走向位立在门循中央的维拉科查。这些图形中,有些戴着鸟面具,有些长着鹰钩鼻,每一个手里都握着一种器械,跟大神维拉科查手里的雷电相似。

门楣横饰带的底部,雕刻着一种〃回纹〃图形:一系列代表阶梯金字塔的几何图形,连绵不绝排列在门楣上,有些直立,有些倒立,据说都具有历法上的功能。在右边第三列(以及比较模糊的左边第三列),我看得出上面雕刻的是一只大象的头颅、耳朵、长牙和鼻。这个发现令人惊异,因为美洲地区根本就没有大象。不过,我后来找到的证据却显示,在史前时代,美洲确实曾经有过大象。一种学名为〃居维象亚科〃(cuvieronius)的哺乳动物,曾经出现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0年左右才突然灭绝。这种长鼻类动物类似今天的大象,具有长牙和长鼻,模样儿酷似帝华纳科古城太阳门上雕刻的〃象〃13。

我走前几步,仔细观察这几只大象。每一只象都由两只面对面的兀鹰的头部组合而成(头顶的冠毛代表大象的〃耳朵〃,脖子上半截代表〃象牙〃)。以这种方式创造出来的动物,在我眼中仍旧是一头大象,因为我知道,帝华纳科古城的雕刻家惯于使用的一种独特的、精妙的视觉技巧,就是用一种物体代表另一种物体,以达到象征上的效果。因此,你在一座人物雕像脸孔上看到的耳朵,有可能是鸟的翅膀构成的。同样地,一项精心雕琢的皇冠可能由好几颗鱼头和兀鹰头交织而成;雕刻家也可能用鸟儿的脖子和头颅象征人物的眉毛,用一只动物的头部代表一只拖鞋的前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于这个缘故,太阳门上用兀鹰头组合成的大象,并不单纯是视觉上的幻象,而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合成技巧,跟门楣横饰带的整体艺术风格完全吻合。

雕刻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我也发现其他一些已经绝种的生物。根据我的研究,其中一种生物已经被专家辨识为〃剑齿兽〃(t0xodon)14。它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9英尺,肩高5英尺,模样酷似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一种体型矮胖粗短的动物。如同〃居维象亚科〃哺乳动物,剑齿兽在鲜新世(pliocene,大约160万年前)末期,曾经活跃于南美洲,直到洪积世(pleistocene,大约12000年前)结束时也绝种15。

这显示,专家们根据天文考古资料所鉴定的帝华纳科建城日期——洪积世末期——极可能是正确的;这一来,正统历史学界的看法——帝华纳科古城只有1500年历史——就得面对更严苛的挑战,因为当时的工匠显然是根据实物雕刻太阳门上的剑齿兽图表。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阳门横饰带上的剑齿兽头像不下四十六之多。这个丑怪动物的图像,并不仅仅出现在太阳门;相反,在帝华纳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件雕刻品以完整的、立体的方式呈现这种古代生物的雄姿。此外,在帝华纳科发现的古生物图形还包括一种已经灭绝的、在昼间活动的四足兽(shilidoterium),以及一种学名为〃后弓兽〃(macrauche nia)、体型略大于现今的马匹、足部有明显三趾的古代哺乳动物16。

这些图像显示,帝华纳科古城有资格被称为一本记录古代珍禽异兽的图画书;这些动物虽然已经绝种,就像传说中的巨鸟度度(do do)那样,却永远保藏在石头艺术中。

然而,帝华纳科雕刻家的创作有一天却骤然中止;此后,这座城堡就沉陷入茫茫黑暗中。这个悲惨的日子也记录在石头上——人类的旷世艺术杰作〃太阳门〃,毕竟没有全部完成。门楣横饰带上未完成的图像显示,有一天灾祸突然降临,迫使〃正在为作品做最后润饰〃的雕刻家,〃匆匆抛下凿子,逃之夭夭〃,正如波士南斯基教授所说的17。

注释:

1《帝华纳科》,第2卷,89页。

2《柯林斯英语辞典》,1015页。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london,1982,p。1015.

3《帝华纳科》,第2卷,90~91页。

4同上,91页。

5同上,第1卷,119页。

6同上,第2卷,138页。

7史蒂芬妮·戴里编译《美索不达米亚神话》,326页。stephanie dalley,trans.and ed.myths from mesopotam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326.

8贝罗苏土的记载,由亚历山大·波里希斯托(alexander p0lyhistor)搜集整理,刊登在罗伯·谭普《天狼星奥秘》附录二,250~251页。r0bert k.g.temple,thesirius mystery,destiny books,rochster,vermont,1987,pp.250~sl.

9同上。

10布雷克与格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祗、妖魔和象征》,46页及82~83页。jeremy black and anthony green,gods,demons and symnbds of ancietmespotamia;british museum press;1982,pp.46,82~3.

11《秘鲁古代文明》,92页。有关〃太阳门〃的数据皆根据本书。

12约瑟·康贝尔《千面英雄》,146页。joseph campbell;the hero with athousand faces,paladin books,london,1988,p.146.

13马汀与克莱恩编《第四纪灭绝的物种:史前的一场生态革命》,85页。pauls.martin and richard g.klein,eds,quaternary extinctions:a prehistoricreuoluti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4,p.85.

14《帝华纳科的历法》,47页。波上南斯基教授的著作也经常提到〃剑齿兽〃。

15《大奖百科全书》,1991年版,第9卷,516页。亦见《第四纪灭绝的物种》,64~65页。

16《帝华纳科》,第1卷,137~139页;《第四纪灭绝的物种》,64…65页。

17《帝华纳科》,第2卷,4页

第12章 维拉科查人的末日

在本书第10章我们提到,帝华纳科城当初原本是建立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港市,那时,湖面比现在宽广得多,湖水也比今天深100多英尺。目前仍残留的庞大港口设施、码头和堤防(甚至被弃置在旧湖岸线下的大批石材),现在都证明,帝华纳科城当初确实是一个港口。事实上,根据波士南斯基教授大胆的估计,早在公元前15000年时,帝华纳科城就已经是一个繁忙的港口,而依照他的推测,卡拉萨萨雅广场就是在那时兴建的。往后的5000年间,这个港口持续繁荣兴盛;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它的位置一直是在的的喀喀湖畔,并没什么改变1。

在这个时期中,帝华纳科的主要港口设施坐落在卡拉萨萨雅广场西南边数百公尺,一个现在名为〃普玛彭古〃(puma punku,意为〃普玛门〃)的地方。波士南斯基教授在这里挖掘出两座人工疏浚的船坞,中间是〃一座真实的、庞大的码头……可供数百艘船舶同时装卸货物〃2。

建造这座码头时使用的石材,其中一块至今还遗留在附近,据估计它的重量达440吨。

其他石块的重量则在100吨到150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巨石是用1形金属栓串连在一起。据我所知,在整个南美洲,只有帝华纳科的建筑物使用这种砌建技术。上回我探访上埃及尼罗河象岛(elephantine)废墟时,也看见这种金属检所造成的1形凹痕。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十字架符号出现在帝华纳科古代港口的许多石板上。这个图徽一再出现,尤其是在通往普玛门北边的路上,图形完全相同:线条简洁、构图匀称的双重十字架,深深镌刻在坚硬的灰石上。即使根据正统历史学界的推算,这些十字架的历史也绝对不会少于1500年。换句话说,在第一批西班牙传教上抵达南美洲高原之前整整1000年,印第安人就已经将十字架镌刻在石头上,而那个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基督教〃这种东西。

我们不禁要问,基督教徒究竟从哪里取得他们的十字架?依我猜,这个基督教图徽的来源,不仅仅是耶稣基督受难的那个木头十字架,恐怕还有更古老的根源吧!例如,古代埃及人使用一个酷似十字架的象形文字来象征生命,以及生命的元气,乃至于永恒的生命3。十字架